举报邮箱:2386546473@qq.com

举报电话:110

X
您正在浏览:首页 > 交流

社会支持视角下如何帮助老年邪教痴迷者再社会化

时间:2024-06-13 来源:广东省反邪教网 作者:光明

  邪教组织常利用老年人生理上思维、适应能力的下降和心理上孤独感、依赖感等特点,将魔爪伸向老年人,并对老年人实施精神控制,颠覆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让被精神操控的老年邪教痴迷者回归正常生活,实现再社会化,本文将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浅析如何对他们提供再社会化帮助。

  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一、社会支持的概述

  社会支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的内涵进行界定。

  (一)社会支持的基本概念

  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概念, 其所共有的因素是可获得的、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的、外部的资源,既包含客观的环境因素, 又包含个体内在主观认知因素, 直接反映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社会支持还是来自于他人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这种特定的行为可以使个体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老年邪教痴迷者的教育转化可以说是改善或改变涉邪人员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重要工作,离不开必要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拓展涉邪人员的资源网络,满足其合理需要,实现涉邪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方法。

  (二)社会支持的内容

  社会支持是一种复杂的多维体系,包括了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以及介体。主体即为支持的实施者,客体为社会支持的接受者,介体主要为联结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媒介。丘海雄等研究者们则认为,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本文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来源于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正式组织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朋友、邻里、同事以及非正式组织给予的支持。

  (三)社会支持在教育转化中作用发挥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支持进入社会工作者视野且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种服务逻辑和一项重要的理论视角。社会工作者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涉邪人员教育转化工作,探索在开放环境中对涉邪痴迷者监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发挥了社会支持系统在转化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邪教痴迷者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助于提高转化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教育转化的“双赢”选择。对于长期沉迷于邪教组织或陷入困境的涉邪人员而言,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犹如雪中送炭,带给他们持久的关怀以及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涉邪人员也将在政府、社会工作者、社区和社会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队伍帮扶下,逐步摆脱邪教组织控制,顺利融入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

  二、邪教组织向老年人渗透方式分析

  (一)鼓吹“祛病健身”,拉拢老年人入教

  邪教组织在宣扬邪教教义时,往往用善良美好的谎言来掩盖其内在的罪恶本质。老年人因衰老及社会隔离、久病厌世的心理需要、心理障碍与幻想等因素影响,更易产生迷信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在老年期更是处在各种疾病和疑难杂症的高发期。在这种情况下,邪教组织“法轮功”所鼓吹的“延年益寿”“祛病健身”“消业治病”和“真善忍”“圆满”“上层次”等歪理邪说,正好趁虚而入、大行其道。大多数老年人由于无法看清邪教组织的本质,抱着强身健体和治病的思想去接触邪教,错误地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信仰和治病的良方,最后被邪教组织诓骗。

  (二)利用“贴心服务”,诱导老年人上钩

  在现代市场观念和城市生活方式变迁下,中青年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以及代际间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的分化提高了老年人进行家庭交往的门槛。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子代家庭城市化,青年人出于对婚姻稳定性和儿童教育的考虑,更多的选择于老年人分开居住。由于地理空间和沟通缺乏而产生的代际信息阻隔,家庭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回应能力不断弱化,老年人的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突出。邪教组织往往利用老年人需要情感关怀与慰藉、生活帮助对老年人展开“温情攻势”,通过嘘寒问暖、虚情假意和花言巧语等方式与老年人套近乎建立信任关系,对老年人进行渗透。“全能神”邪教组织往往会通过“小恩”或“大惠”的方式引诱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辛劳却贫困的中老年人入教,甚至还会为那些可能成为接待家庭的目标人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博得老年人好感,最终发展他们入教,并要求他们“传福音”。

  (三)假装“上门帮扶”,骗取老年人信任

  随着老年人逐渐退出工作和社会生活,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邪教组织“传教”人士抓住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以感同身受的姿态对老年人进行假意的“关心”“劝慰”和“讲经布道”,填补了老年人心灵上的空虚和孤独,满足了老年人渴望有人关心、期望与人倾诉的情感需求,获取老年人的信任。“传教”人士组织邪教痴迷者进行聚会,交流练功心得,排遣了晚年的孤独寂寞与空虚,并教唆拉拢身边的同龄老人及家庭成员。老年人一旦进入邪教组织,受到长期的“精神控制”和洗脑后,将由入教前“无所事事”的空虚寂寞向入教后“忙忙碌碌”练功修法“传福音”转变,最终被邪教组织迫害。

  三、老年邪教痴迷者面临的社会支持困境

  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同辈群体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当个体难以从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获取资源或资源储备不足时,心理、生理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生活轨迹的脱离:同辈支持的破损

  老年邪教痴迷者在加入邪教组织后往往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成瘾”现象,并导致老年邪教痴迷者与原有的生活脱离。入教后,老年邪教痴迷者以学习邪教组织的教义、融入邪教组织和传播教义为最高目标,由于对邪教组织的信徒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行为和思维模式可能被周围人视为异常或不可理解,寻求社会支持时他人会缺乏理解与共情,其人际关系往往更多的选择有着共同认同、价值或目标的人群或“秘密社团”进行交往交流。在邪教组织的蛊惑、教唆和反复洗脑之下,老年邪教痴迷者将苦心劝说的亲朋视作仇人、恶魔,并在邪教组织寻求归属感与精神寄托。

  原本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江苏徐州退休职工陈某,被“全能神”邪教洗脑后,将亲属视为阻止她“作工”的“邪灵”,为了早日进入灵界,经常与“全能神”邪教组织信徒外出“传福音”,与原本交谈甚欢的好友断绝了联系,并抛弃了亲情。

  (二)话语权的失落:家庭支持的弱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工作到退休的角色转变可能会加剧他们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从而感到身份认同危机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以及在家庭中地位变化。老年群体在适应社会新生活时,面临着矛盾的认知体验,当家庭内部的情感支持不足时,沮丧情绪会促使其选择其他的精神信仰,进而加入邪教组织。当邪教组织的精神信仰与家庭成员的精神认知不一致或未得到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会爆发出冲突致使家庭关系紧张。当家庭的冲突与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状态时,家庭成员会降低与老年邪教痴迷者的互动频率,在精神与物质上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支持。

  安徽合肥的邬阿姨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因退休那年丈夫的离世,无法承受精神上痛苦被多年同事撺掇一起修炼“法轮功”。为了追求“法轮功”所谓的“放下一切,方能圆满”,她提出了断绝母子关系,让儿子不要耽误自己升入“天国”,最终儿子离开家,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亲情逐渐淡化。

  (三)圈子的隔阂:生活世界的差异

  老年邪教痴迷者构建社区交往网络主要通过社区活动参与或人情交往。串门和聊天是社区居民闲暇时光相互间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然而,对邪教痴迷长者来说,串门的意涵本身在发生改变,串门也主要是为了拉拢社区同辈长者一起信教,加入邪教组织。对于认知高、判断能力强的长者而言,他们往往会排斥长期痴迷于邪教的长者,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隔阂。因此,入教后的老年人往往通过与传教人士、邪教组织的狂热信徒交往来建立以邪教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邪教组织的热烈追捧与“修炼”,往往对社区日常活动缺乏关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区区隔。

  四川凉山州的任老汉被亲戚骗入“全能神”邪教后,对“全能神”能拯救人的鬼话深信不疑,放弃生产,多次闯入邻居家,拉着他们一起信“全能神”。为了“传福音”,经常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开始出门,逢人就讲“全能神”好,严重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最终因旧病复发,让家庭承受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坑害了幸福的家庭。

  四、老年邪教痴迷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路径分析

  社会支持的概念包括结构和支持功能两个方面。对于老年邪教痴迷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应在结构上保持足够的社会联系,在功能上要确保从社会联系中获得有效支持,着重发挥结构和支持两个方面的功能,构建或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一)同辈支持网络修复:构建互助社交型网络

  同辈群体是老年人的重要生活群体,老年同辈群体可在生活照顾、老年再社会化、驱除孤独感、增强安全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起着正向作用,有利于个体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老年邪教痴迷者在邪教严密的信息控制、情感控制、精神控制、行为控制之下,脱离了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工作者在构建同辈支持网络时,应注重“陌生人圈子”向“熟人圈子”转换,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老年人获取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以兴趣爱好和社区活动为媒介,引导其与志趣相投的社区居民开展交往,通过同龄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调整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状态、提高适应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

  (二)关系秩序回归:强化家庭情感型网络支持

  家庭支持网络的建构还需要重塑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不仅要满足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还要注重精神赡养的全面性,在人格尊重、情感慰藉等方面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转化教育工作的质量。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老年邪教痴迷者顺利回归家庭、摆脱邪教组织精神控制最有利的保障。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无疑是涉邪人员前进的最大动力。家庭成员应在社会工作者和转化工作人员的指导建议和计划安排下,留心老年邪教痴迷者的心情变化、行为变化、语言变化,在生活上给予贴心的照顾和在心理上给予安慰、鼓励。如主动和老年邪教痴迷者交谈,关心他的日常生活,通过积极向上的引导让涉邪人员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让涉邪人员切身感受到来自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提升涉邪人员在转化中的幸福感。

  (三)多元主体共同互动:重建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区支持网络的建构时,社会工作者应进行组织动员、挖掘社区资源,以社区社会为空间载体,通过社区参与和社会交往等方式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情感投入为基础的深度交往,实现老年人社区交往由个体性向集体性转变。在社区熟人社会中,“熟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资本。社会工作者应对社区社会精英进行关键性动员,成立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老党员和社区工作者及居民等人员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使其成为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引导老年邪教痴迷者参与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形式丰富的公共活动,将会积累其对社区“人”的熟悉和情感认同和对社区地理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交往对象、交往空间的再造,有利于老年人摆脱对邪教组织的情感依赖,并在从社区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实现情感共鸣和交往融入。

  实践证明,老年邪教痴迷者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它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而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对教育转化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合理运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强化老年邪教痴迷者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帮助老年邪教痴迷者摆脱邪教控制,回归正常生活,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130533.jpg

广东省反邪教网  粤ICP备13084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