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邮箱:2386546473@qq.com

举报电话:110

X
您正在浏览:首页 > 学术

浅谈我国女性的邪教易感性

时间:2017-09-01 来源:粤正风清网 作者:

   从天安门前带领花季少女自焚、妄图“圆满”的教师母亲郝惠君,到一把生锈铁斧劈死8岁幼儿、生钉十字架的农村妇女万成彦;再从招远麦当劳里丧失人性、疯狂作恶的年轻女性,到公园街角四处隐蔽、散发邪教素材的中年妇女,甚者,还有那些被邪教利用、打着“过灵床”、“双修”等幌子肆意欺凌、辱没的女人……这些年,我们见过的邪教女信众数量之庞大、行径之叛道、后果之凄惨,说来甚是令人发指——女性群体几乎已经成了邪教易感人群的代名词,而女性在一个社会的演进方面又承担着重要角色,其足以影响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分析我国女性的邪教易感性及探索邪教女信众共性,或许能够有助于防范邪教侵入民众社会,也为帮助女性群体远离邪教魔爪提供理论依据。

  西班牙反邪教专家佩佩·罗德里格斯Pepe Rodriguez说过:“一个人为什么会跌进邪教泥潭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邪教的操纵手段,而在于邪教物色到自己的猎物之时就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即当事者此前的性格倾向使其面对生活波澜时显得特别脆弱,从而无力抗拒被人操纵和坠入信赖深渊的社会心理。”女性之所以成为邪教易感人群,既有其心理基础,也受制于社会环境,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

  ——抓住软肋,邪教善用女性心理弱势

  相较于男性,女性具有相对独特的生理、心理结构,这一特点也为众多心理学流派提供了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是以其生理解剖结构为基础的,即女性与男性的性器官的不同使得男女产生了心理差异。笔者翻阅文章,将相关心理渊源稍作整理,尽管各个心理学流派说法不尽相同,但或许能够为我们研究邪教女信众提供素材:

  生理自卑导致社会正义感缺乏。女性在性别认同过程中会产生生理自卑,进而导致女孩失去约束自己和形成“超我”人格的重要机会,不具有超我因素所带来的良心道德的发展,缺少社会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兴趣①。(弗洛伊德)这一观点十分偏颇,但依旧为社会心理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

  被动是女性化人格特点。(区分女性与女性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女性化的特点是自恋、被动、受虐(杜茨),这一类型的人把生活的全部内容都建立在爱与被爱的基础上,缺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在家庭生活中依赖并服从男性,善于克制自己;男性化的特点是主动、攻击性,杜茨认为,男性化人格的女性既与女性心理的本性冲突,又与环境发生冲突,所以男性化的女性并不多见。按照封建化进程来看,男性化的女性往往与中国上世纪重男轻女的社会结构相冲突①。

  性别的知情意行差异化。女性知觉速度更快,更具有敏感性②;在认识水平上,女性更具有依存性;情绪活动方面,男性的稳定性要大于女性②。女性在自觉性中表现为拿不定主意,容易受环境、他人影响③。自我概念上,女性比男性自尊、自信要低③。女性的焦虑水平普遍高于男性③,且其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多,导致负面感受和强度增加③。

  社会性角色期待及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角色期待度上,女性被认为应承担更多的家务,经济、情感上依赖丈夫,这种传统婚姻定位极易产生消极后果③。女性的社会活动更多指向他人,而男性更多指向外物和成就③。从众性试验中(阿希试验:线段长度试验),男性拒绝假被试的可能性高③。女性更多使用关系攻击行为③。

  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心理弱势,她们企图打破社会偏见,寻求更坚实的心理依附物④,这些都为女性成为邪教信徒奠定了心理基础。

  ——利用弱势,邪教妄许女性生活“圆满”

  而究其经历始末,沉溺邪说、散尽家财充当蝼蚁的女性信众或多或少存在共性(女性易感原因的探索归纳):

  幼年家庭关爱缺失。上世纪中后年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伴随着物质、精神世界的双重匮乏,这让许多家庭忙于生计、耽于升级,多子女的家庭结构无法真正一视同仁,重男轻女的社会遗传背景尤为严重,其童年积累的自卑感和自贬情绪促使对关爱与归属感的强烈追逐。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影响毕生人格发展。

  成年生活支持匮乏。顺利或不顺利地渡过幼年转型期,经济或贫乏或富裕,早期的物质、精神存在空虚极易导致生活支持系统的不完整,她们或者想时刻保持家庭成员的健康,或者想获得经济上的持久富裕,再者企图达到人生圆满,惧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对生活的苛求较易引发支持系统缺陷。“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所谓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女权主义的风行却给众多女性带来了诸如男女体力、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困惑,一旦遭遇困难极易滋生依附心理,甚至转而寻求上帝、命运之神的帮助④,邪教小团体的出现适时为其提供依附功能。

  女性特质偏执依赖。邪教常常采取几千人的报告会形式,营造群体压力,相对缺乏自信者极易随波逐流④。研究发现,女性的依存性、从众心理都高于男性③,而邪教传销式的传播理念正是运用心理暗示等手段,将歪理邪说根深蒂固于其脑中,高从众、高受暗示、高隐藏度人格是最佳人选;而女性的高焦虑水平也更容易促使其走上邪教道路;女性对于社会活动的需求指向他人,更易依存他人、接受从众行为⑤。

  成长环境封建落后。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占据相当长的时间,这直接导致封建迷信思想流传时间长、范围广、媒介多样,尤其在中国农村,赋闲在家的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场所和途径接受、传播迷信思想,信奉鬼神说,这为邪教歪理邪说的散播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文化层面相对低下。由于社会遗留原因,女性较男性而言普遍水平上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她们缺乏对邪教应有的辨别和抵抗能力④。多数练习者们局限于成长期的物质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低、认知能力差,明辨是非上存在明显滞后,较易被人利用,且无有效对抗知识体系。

  居于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社会与经济的双向作用造就了一大批失业工人,其中不乏女性,多省市曾提出将女性失业占比降至50%以下的目标,可见女性失业者之多。此外,有调查显示,女性成为离婚率推高的主力军⑧,婚姻不幸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女性在离婚后得到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⑦,一旦发生家庭破裂,女性再婚几率低于男性,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女户主家庭成为城市贫困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⑨。家庭和事业的失败,缺乏行之有效的支持系统,加之女性固有的心理弱势④,极易促使女性寻求他人、鬼神等的庇佑,留给邪教可乘之机。

  全球化的冲击正潜移默化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女性社会地位随之变化、面临生存竞争加剧,但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及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固有存在性,使得女性群体的内、外存在形态不断处于动荡之中,且加之女性自身具有生理、心理结构的特殊性,生长、生活环境的难以操纵性,这些都可为邪教蔓延提供温床,让不法分子乘机冒用宗教之名行不轨之事。作为反邪教志愿者,除了一线实践工作,我们更应结合新形势,不断探索女性易感因素,为寻找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① 王福阳.性别差异心理学论文

  ② 麦考比(E.E.Maccoby),杰克林(C.N.Jacklin).性别差异心理学.1974.

  ③ 刘翔平等.男女差异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④ 王红芳.邪教信众中的女性群体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2005,51-53.

  ⑤ 刘宁,周蓉,李雯.克服女性心理弱势 防范邪教诱惑.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2月第26卷第1期,2003,71-74.

  ⑥ 王佳宁,齐晓栋,张修竹.性别差异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⑦ 易松国.离婚原因、后果及社会支持——深圳离婚女性的实证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⑧ 向月波,赖晓凡,李建.当代中国家庭婚姻的特征分析.前沿.2011年06期.

  ⑨ 陈龙芳.城市贫困女户主家庭社会支持网的缺失与建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广东省反邪教网  粤ICP备13084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