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邮箱:2386546473@qq.com

举报电话:110

X
您正在浏览:首页 > 学术

用好社会支持理论及方法 守护邪教易感人群安全

时间:2024-12-02 来源:广东省反邪教网 作者:光明

  摘要:邪教组织常常利用虚假的宗教信仰、神秘主义色彩以及超自然力量的幻想,传播荒谬的教义和扭曲的观念,以此欺骗并迷惑公众,进而使信徒逐渐丧失理性思考与自我判断的能力。为了从根本上预防邪教组织的侵扰,本文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邪教易感人群的特征及其深层次需求,并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防范措施,旨在削弱邪教组织对易感人群的吸引力,有效抵御其非法势力的蔓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筑起坚固防线。

  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易感人群;防范策略

  邪教组织往往借助虚假的宗教信仰、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力量,广泛宣扬歪理邪说,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更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遏制邪教组织的蔓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邪教易感人群的特征,并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内外合力,有效抵御邪教的侵扰。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以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情感价值、物质援助、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被称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每个人生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中各种系统的关系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抗压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构成了个人所拥有的两大资源板块。个人资源涵盖了自我效能与应对挑战的能力,而社会资源则聚焦于个人社会网络的广度及其成员所能提供的多维度社会支持效能。通常而言,个体若拥有更为充裕的外部资源,即丰富的社会支持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情感满足度,还能显著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相反,若个体面临社会支持的匮乏或运用社会资源能力的欠缺,则可能更易成为邪教组织觊觎的目标,从而增加受害风险。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本文试图从社会支持网络分析何种特质更容易被邪教组织诱骗,并进一步探索易感人群的防范措施。

  二、邪教易感人群的特征  

  在反邪教工作的深入实践中,工作人员频繁地与邪教信徒接触,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邪教易感群体普遍展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吸引了邪教组织的注意,进而促使他们逐步陷入邪教组织的泥沼。

  (一)情感支持缺失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产生联系,从他人处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当个体缺乏社会支持,自身的价值、存在感难以体现,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个体步入偏离正轨的歧途,以填补心灵的空缺。易感人群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情感困境,如家庭矛盾、朋友疏远、孤独无助等,无法从家人、朋友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内心苦闷无依。长期的情感缺失迫使他们急切地寻找一个情感的出口,此时,邪教组织以关爱、互助的名义,经常给与其小恩小惠,再加以言语的开导,为其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使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陪伴。此外,邪教组织还常常借助“核心成员”、“组长”等头衔,从心理层面控制信徒,让其感受到自己在该组织得到了认可,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二)物质支持匮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要满足的就是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易感人群一般没有正式、长期的工作,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重大疾病且久治未愈,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极度渴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另辟蹊径,更容易受到邪教组织的蛊惑。邪教成员大肆宣扬加入邪教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改善个人经济状况,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易感人群便将加入邪教当成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和困顿心灵的寄托。

  (三)认知能力缺乏

  邪教易感人群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济压力大,缺少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知识,容易盲目听信他人意见。而且,他们在面临生活压力时,心理调适能力较弱,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对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没有清晰的认知,给邪教组织留下了可乘之机。邪教组织利用这些人认知缺乏的特点,假借心理辅导、精神慰藉,向其宣扬“救世主”等思想观念,传播歪理邪说,使其深陷邪教泥潭。

  (四)宗教倾向明显

  宗教信仰者往往有着较强的精神需求,宗教为其提供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持,他们期望在宗教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但部分宗教信仰者并不能完全区分宗教和邪教,再加上某些邪教组织由于或多或少吸取了宗教的某些成分,与宗教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常常利用群众对正统宗教知识欠缺的弱点,披着正统宗教的外衣,故意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拉拢他们加入邪教组织,进行非法活动,给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全能神”长期冒用基督教的名义进行宣传,利用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进行渗透,吸引潜在的信徒。

  三、邪教易感人群防范策略

  邪教组织在招募新成员时,并非盲目广撒网,而是采取了精准而有策略的方法。他们将目标锁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弱势群体与边缘人群,精准捕捉并放大这些个体心中的不满、绝望及社会排斥感,利用这些心理漏洞诱使其步入邪教之门。有鉴于此,有效防范邪教侵害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直面易感人群的真实需求,从而定制出贴合其现实需求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家庭支持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不仅是个人情感与归属感的港湾,更是构建个人社会支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深刻地塑造着个体的性格、思维与行为模式,是引导个人成长、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关键环境。然而,涉邪人员中大多都面临着家庭关系紧张、情感疏离的困境。此类家庭中的成员往往因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乏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而更容易成为邪教诱惑的潜在目标。

  针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亟需强化来自家庭的支持,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营造良好、稳定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应当鼓励采用开放、包容的沟通方式,给予家庭成员更多的关注与倾听,让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及时回应其内心的需求与困惑。通过给予个体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与精神慰藉,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二)专业社工介入

  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链接相应的社会资源,解决服务对象的困境。专业社工的介入可以为易感人群提供各类社会支持,如继续教育机会、就业支持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或关爱措施,扩宽其社会支持网络。针对易感人员的心理问题,社工也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邪教歪理邪说对这些群体可能产生的依赖心理和吸引力,减少易感人群社会孤立感,妥善解决易感人群的实际问题,防范邪教组织的侵袭。

  (三)加强科普宣传

  基层工作人员要加强反邪教教育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及各类信息平台,全方位提升公众对邪教的认知,揭露邪教的虚伪面目与欺诈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通过定期上门走访与细致排查,紧密关注其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鼓励其提供邪教组织的线索,防止坠入邪教陷阱。另一方面,应实现反邪教育宣传的常态化与长效化,以真实的案例让群众切实感知邪教给家庭、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危害,从而自觉做到“不听、不信、不传”,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邪教言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无邪的社会环境。

  (四)明确邪教界限

  基层工作者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任,其中,对宗教场所及民间信仰点的监管与引导尤为关键。为此,基层工作者应当定期深入这些区域,采用多种形式将国家关于宗教与邪教的法律法规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宗教信仰者。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或资深反邪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邪教的识别方法、常用套路及危害后果,帮助他们掌握有效识别邪教、拒绝邪教诱惑的技巧,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四、结论

  涉邪人员一般对邪教组织深信不疑,并坚定地认为邪教组织会为其带来福音,面对反邪教工作人员的劝诫不为所动,为基层反邪教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家庭、社区、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完善易感人群的内外部支持系统,引导易感人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轨道。




130533.jpg

广东省反邪教网  粤ICP备13084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