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邮箱:2386546473@qq.com

举报电话:110

X
您正在浏览:首页 > 百科

幸存者偏差与诈骗心理游戏:揭露那些让人沉迷的“简单”骗局

时间:2024-06-20 来源:广东省反邪教网 作者:粤反邪

  当今社会,网络骗局层出不穷,形式多样。近日,浙江公安、杭州公安通报了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例,让我们再次审视网络骗局的复杂性和人们的防范意识。

  案例中,小伙高某(化姓)在上网时看到一个“赚外快”的广告后加了群,一开始接小任务试试水,给几个网络主播点赞后,果然收到几块钱返利。群里接着又发布了“刷流量”“刷单”等任务,高某虽然有所怀疑,但抵不住高额返利诱惑,决定转账2万元刷单。关键时刻,派出所劝阻警力及时赶到制止,但高某说“我已经做好了被骗的准备,这2万块我必须转,你们再怎么劝也不及我亲身经历,就当买个教训,以后就不会上当了”。历经5小时沟通劝说,小伙才醒悟过来,不再往里转钱。

转存图片

  当我们以一名局外人的身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常见的网络诈骗案例,很容易产生“傻子遇见骗子”的看法。但是换个角度,该案例又与我们息息相关,万一受骗的是我们的家人、小孩,我们可能就会着急、焦虑,却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案例看似简单,其实值得深思:这种看似常见的骗局,为何总是有人上当受骗,还有哪些骗局能让受骗者明知可能受骗也愿意一试,甚至有些骗局让受骗者深陷其中,却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受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关心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骗局,高某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1、小额返利信任建立

  高某初次尝试小任务并获得了几块钱返利,这种小额返利让他对群内的任务产生了初步的信任。通过小额返利,骗子逐步引导高某放松警惕,建立起虚假的信用基础。小额返利还制造了一种“大家都在赚”的错觉,降低了高某的心理防线。

  2、“高额返利”诱惑难抵

  骗子利用人性的贪婪心理,设置高额回报以吸引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面对“刷流量”“刷单”等任务所承诺的高额返利,高某虽然有所怀疑,但仍然选择冒险一搏。高额返利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风险,但受害者往往只看到表面的诱惑。

  3、幸存者偏差

  人们常说,骗子“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受达克效应、自我效能感过高等心理影响,人们在接受反诈防骗等警示宣传时,可能产生一种幸存者偏差,不会成为被骗的那一个。案例中高某说即使被骗,也要亲自尝试,表面看来好像他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重视个人经验胜过他人忠告,实质是怀有侥幸之心,认为自己不会受骗。

  而且,他人的劝阻如果措辞不当,某些情况下反而会被视作当事人自我实现的阻碍,强化了受害者试一试的决心。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有哪些骗局,受骗者明知可能受骗也愿意一试?

  1、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往往承诺低风险高回报,早期投资者确实获得回报,吸引后来者跟风。尽管有理智的声音指出这是不可持续的模式,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尝试。庞式骗局常常又被称作“击鼓传花”游戏,参与者往往认为可以在崩盘前退出,从而获利,很少人认为自己会接到最后一棒。

  2、虚假投资平台

  骗子制作假冒的投资平台,通过内幕消息、非正常市场收益等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即便怀疑其真实性,也可能因为高额回报的诱惑而选择小额试水。一旦投入,骗子通过控制平台数据使投资者看到“利润”,进而加大投资。

  3、网络红包和优惠券诈骗

  骗子通过发送网络红包或优惠券吸引用户关注,要求用户先行支付“税费”或“保证金”。即使用户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仍可能因为红包或优惠券的价值而决定尝试。这类骗局利用了人们对免费福利的追求心理,警觉性有所降低。

  其次,我们还想知道,有哪些骗局,受骗者受骗后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受骗?

  1、爱情诈骗

  骗子在社交平台上与目标建立感情关系,逐渐赢得信任后索取金钱。爱情诈骗利用了情感依恋,使得受害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被骗的事实。即使被骗,受害者往往因情感投入而不愿承认自己受骗,甚至为对方辩解。

  2、虚拟货币投资诈骗

  骗子诱导受害者投资虚拟货币,声称掌握独家信息或技术分析能力。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技术性使得受害者很难识别骗局,长时间维持着没有被骗的错觉。受害者在亏损后可能仍然相信只是市场波动,或是自己操作不当。

  3、网络营销诈骗

  骗子通过网络营销项目吸引受害者加入,声称只需推广即可获得收益。网络营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受害者难以认清事实,持续投入时间和金钱。受害者在未能如预期获得收益时,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的推广力度不够,反而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推广力度。

  最后,小正想要强调的是:邪教是一种兼具了以上所有特点的骗局。

  1、欺骗手法、过程相似

  通过小恩小惠、套近乎等方式拉近距离、建立信任;通过情感支持、精神满足来留住信徒;通过祛病强身、圆满升天等诱惑让人逐步深陷。

  2、受害者心理变化

  相似接受警示宣传的时候,人们都容易产生与我无关、“傻子遇上骗子”的心理;刚接触的时候,都可能产生“试试无妨、不行就撤”的松懈心理;一步步陷入、不可自拔之后,还可能坚持认为自己是自愿的,不是受骗上当。

  总而言之,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各种信息不对称,通过各种手段迷惑和欺骗受害者。要有效防范这些骗局,需要提高个人的警觉性、理性对待高回报的诱惑,并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寻求专业意见和帮助。

  接下来,小正将详尽比较本文案例与邪教的异同,和大家一起更细致认清网络诈骗和邪教骗局的规律特点,敬请期待哦。




130533.jpg

广东省反邪教网  粤ICP备13084489号